<s id="hnjux"><table id="hnjux"><cite id="hnjux"></cite></table></s>

  • <rp id="hnjux"></rp>

    <b id="hnjux"><form id="hnjux"></form></b>
    • 收藏本站
    • 四方電力
    企業文化
  • 電力發明家

     

    安德烈·瑪麗·安培 (A)

    安德烈·瑪麗·安培(André-Marie Ampère,1775—1836年),法國物理學家、化學家、數學家,在電磁作用方面的研究成就卓著。電流的國際單位安培即以其姓氏命名。

    安培最主要的成就是18201827年對電磁作用的研究,他被麥克斯韋譽為電學中的牛頓

    發現了安培定則

    奧斯特發現電流磁效應的實驗,引起了安培注意,使他長期信奉庫侖關于電、磁沒有關系的信條受到極大震動,他全部精力集中研究,兩周后就提出了磁針轉動方向和電流方向的關系及從右手定則的報告,以后這個定則被命名為安培定則。

    安培定則表示電流和電流激發磁場的磁感線方向間關系的定則,也叫右手螺旋定則。

    1、直線電流的安培定則用右手握住導線,讓伸直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跟電流的方向一致,那么彎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磁感線的環繞方向。

    2、環形電流的安培定則讓右手彎曲的四指和環形電流的方向一致,那么伸直的大

    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環形電流中心軸線上磁感線的方向。

    直線電流的安培定則對一小段直線電流也適用。環形電流可看成許多小段直線電流組成,對每一小段直線電流用直線電流的安培定則判定出環形電流中心軸線上磁感強度的方向。疊加起來就得到環形電流中心軸線上磁感線的方向。直線電流的安培定則是基本的,環形電流的安培定則可由直線電流的安培定則導出,直線電流的安培定則對電荷作直線運動產生的磁場也適用,這時電流方向與正電荷運動方向相同,與負電荷運動方向相反。

    總結了電流元之間的作用規律——安培定律

    安培做了關于電流相互作用的四個精巧的實驗,并運用高度的數學技巧總結出電流元之間作用力的定律,描述兩電流元之間的相互作用同兩電流元的大小、間距以及相對取向之間的關系。后來人們把這定律稱為安培定律。安培第一個把研究動電的理論稱為電動力學,1827年安培將他的電磁現象的研究綜合在《電動力學現象的數學理論》一書中。這是電磁學史上一部重要的經典論著。為了紀念他在電磁學上的杰出貢獻,電流的單位安培以他的姓氏命名。

    他在數學和化學方面也有不少貢獻。他曾研究過概率論和積分偏微方程;他幾乎與H戴維同時認識元素氯和碘,導出過阿伏伽德羅定律,論證過恒溫下體積和壓強之間的關系,還試圖尋找各種元素的分類和排列順序關系。大家熟悉的電流強度單位安培,是為了紀念在1775122日出生于法國里昂的物理學家安德烈·瑪麗·安培(Andre M. Ampere)而命名的。

     

    亞歷山德羅·伏特(V)

    亞歷山德羅·朱塞佩·安東尼奧·安納塔西歐·伏特伯爵(Count Alessandro Giuseppe Antonio Anastasio Volta,1745218日-182735日)因在1800年發明伏打電堆而著名。后來他受封為伯爵。

    電學實驗

    伏特在青年時期就開始了電學實驗,他讀了他能夠找到的許多書,對這工作深感興趣。他的好友加托尼送給他一些儀器,并在家里讓出了一間房子來支持他的研究。伏特十六歲時就開始與一些著名的電學家通信,其中有巴黎的諾萊和都靈的貝卡里亞。

    貝卡里亞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國際知名的電學家,他勸告伏特少提出理論,多做實驗。但事實上,伏特年青時期的理論思想遠不如他的實驗重要。隨著歲月的流逝,伏特對靜電的了解至少可以和當時最好的電學家媲美。不久他就開始應用他的理論制造各種有獨創性的儀器,用現代的話來講,要點在于他對電量、電量或張力、電容以及關系式Q=CV都有了明確的了解。1769年發表第一篇科學論文。

    伏特制造的儀器的一個杰出例子是起電盤。一塊導電板放在一個由摩擦起電的充電樹脂上端,然后用一個絕緣柄與金屬板接觸,使它接地,再把它舉起來,于是金屬板就被充電到高電勢,這個方法可以用來使萊頓瓶充電。這種操作可以不斷地重復。這一發明是非常精巧的,以后發展成為一系列靜電起電機。

    伏特強烈地感到,他必須定量地測定電量,于是他設計了一種靜電計,這就是各種絕對電計的鼻祖,它能夠以可重復的方式測量電勢差。他還為他的靜電計建立了一種刻度,根據電盤的發明,根據他的描述,我們可以確定他的單位是今天的13,350伏。

    由于起電盤的發明,1774年伏特擔任了科莫皇家學校的物理教授,1779年任帕維亞大學物理學教授。他的名聲開始擴展到意大利以外,蘇黎世物理學會選舉他為會員。

    伏特的興趣并不只限于電學。他通過觀察馬焦雷湖附近沼澤地冒出的氣泡,發現了沼氣。他把對化學和電學的興趣結合起來,制成了一種稱為氣體燃化的儀器,可以用電火花點燃一個封閉容器內的氣體。

    伯爵稱號

    伏特最偉大的成就(伏達電堆)是在他達到相當高齡(五十五歲)時得到的,它立即引起所有物理學家的歡呼。1801年他去巴黎,在法國科學院表演了他的實驗,當時拿破侖也在場,他立即下令授予伏特一枚特制金質獎章和一份養老金,于是伏特成為拿破侖的被保護人,正如二十年前,他曾經是奧地利皇帝約瑟夫二世的被保護人一樣。

    1804年他要求辭去帕維亞大學教授而退休時,拿破侖拒絕了他的要求,賜予他更多的名譽和金錢,并授予他伯爵稱號。拿破侖倒臺后,伏特使自己與歸國的奧地利人和睦相處,沒有發生多少麻煩。因此他安然地度過了那個激烈變化的歷史時期,無論是誰當權,他都受到了尊敬,同時他對政治毫不關心,只專心于他的研究。

     

    喬治·西蒙·歐姆(Ω)

    喬治·西蒙·歐姆(Georg Simon Ohm,1787316——185476日),德國物理學家。歐姆發現了電阻中電流與電壓的正比關系,即著名的歐姆定律;他還證明了導體的電阻與其長度成正比,與其橫截面積和傳導系數成反比;以及在穩定電流的情況下,電荷不僅在導體的表面上,而且在導體的整個截面上運動。電阻的國際單位制歐姆以他的名字命名。 歐姆的名字也被用于其他物理及相關技術內容中,比如歐姆接觸,歐姆殺菌,歐姆表等。

    歐姆定律

    歐姆第一階段的實驗是探討電流產生的電磁力的衰減與導線長度的關系,其結果于18255月在他的第一篇科學論文中發表。在這個實驗中,他碰到了測量電流強度的困難。在德國科學家施威格發明的檢流計啟發下,他把奧斯特關于電流磁效應的發現和庫侖扭秤方法巧妙地結合起來,設計了一個電流扭力秤,用它測量電流強度。歐姆從初步的實驗中發出,電流的電磁力與導體的長度有關。其關系式與今天的歐姆定律表示式之間看不出有什么直接聯系。歐姆在當時也沒有把電勢差(或電動勢)、電流強度和電阻三個量聯系起來。

    在歐姆之前,雖然還沒有電阻的概念,但是已經有人對金屬的電導率(傳導率)進行研究。18257月,歐姆也用上述初步實驗中所用的裝置,研究了金屬的相對電導率。他把各種金屬制成直徑相同的導線進行測量,確定了金、、鋅、黃銅、等金屬的相對電導率。雖然這個實驗較為粗糙,而且有不少錯誤,但歐姆想到,在整條導線中電流不變的事實表明電流強度可以作為電路的一個重要基本量,他決定在下一次實驗中把它當作一個主要觀測量來研究。

    在以前的實驗中,歐姆使用的電池組是伏打電堆,這種電堆的電動勢不穩定,使他大為頭痛。后來經人建議,改用鉍銅溫差電偶作電源,從而保證了電源電動勢的穩定。

    1826年,歐姆用上面圖中的實驗裝置導出了他的定律。在木質座架上裝有電流扭力秤,DD'是扭力秤的玻璃罩,CC'是刻度盤,s是觀察用的放大鏡,mm'為水銀杯,abb'a'為鉍框架,鉍、銅框架的一條腿相互接觸,這樣就組成了溫差電偶。A、B是兩個用來產生溫差的容器。實驗時把待研究的導體插在mm'兩個盛水銀的杯子中,mm'成了溫差電池的兩個極。

    歐姆準備了截面相同但長度不同的導體,依次將各個導體接入電路進行實驗,觀測扭力拖拉磁針偏轉角的大小,然后改變條件反復操作,根據實驗數據歸納成下關系:

    x=q/(b+l)式中x表示流過導線的電流的大小,它與電流強度成正比,AB為電路的兩個參數,L表示實驗導線的長度。

    18264月歐姆發表論文,把歐姆定律改寫為:x=ksa/ls為導線的橫截面積,K表示電導率,A為導線兩端的電勢差,L為導線的長度,X表示通過L的電流強度。如果用電阻l'=l/ks代入上式,就得到X=a/I'這就是歐姆定律的定量表達式,即電路中的電流強度和電勢差成正而與電阻成反比。為了紀念歐姆對電磁學的貢獻,物理學界將電阻的單位命名為歐姆,以符號Ω表示。1歐姆定義為電位差為1伏特時恰好通過1安培電流的電阻。

    科學真理之光

    1827年,歐姆發表《伽伐尼電路的數學論述》,從理論上論證了歐姆定律,歐姆滿以為研究成果一定會受到學術界的承認也會請他去教課??墒撬脲e了。書的出版招來不少諷刺和詆毀,大學教授們看不起他這個中學教師。德國人鮑爾攻擊他說:以虔誠的眼光看待世界的人不要去讀這本書,因為它純然是不可置信的欺騙,它的唯一目的是要褻瀆自然的尊嚴。這一切使歐姆十分傷心,他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伽伐尼電路的誕生已經給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我真抱怨它生不逢時,因為深居朝廷的人學識淺薄,他們不能理解它的母親的真實感情。

    當然也有不少人為歐姆抱不平,發表歐姆論文的《化學和物理雜志》主編施韋格(即電流計發明者)寫信給歐姆說:請您相信,在烏云和塵埃后面的真理之光最終會透射出來,并含笑驅散它們。歐姆辭去了在科隆的職務,又去當了幾年私人教師,直到七、八年之后,隨著研究電路工作的進展,人們逐漸認識到歐姆定律的重要性,歐姆本人的聲譽也大大提高。1841年英國皇家學會授予他科普利獎章,1842年被聘為國外會員,1845年被接納為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為紀念他,電阻的單位歐姆,以他的姓氏命名。

     

    詹姆斯·瓦特(W)

    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1736119 — 1819825日)是英國著名的發明家,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時的重要人物。1776年制造出第一臺有實用價值的蒸汽機。以后又經過一系列重大改進,使之成為萬能的原動機,在工業上得到廣泛應用。他開辟了人類利用能源新時代,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后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發明家,把功率的單位定為瓦特(簡稱,符號W)。

    早期

    瓦特在1736119日生于蘇格蘭格拉斯哥附近,克萊德河灣(Firth of Clyde)上的港口小鎮格林諾克。瓦特的父親是熟練的造船工人并擁有自己的船只與造船作坊,還是小鎮的官員。瓦特的母親Agnes Muirhead出身于一個貴族家庭并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們都屬于基督教長老會并且是堅定的誓約派。盡管瓦特出自于宗教家庭,但他后來還是成為了自然神論者。

    瓦特小時候因為身體較弱去學校的時間不多,主要的教育都是由母親在家里進行。瓦特從小就表現出了精巧的動手能力以及數學上的天分,并且接受了很多蘇格蘭民間傳說與故事。

    瓦特17歲的時候,母親去世了,而父親的生意開始走下坡路。瓦特到倫敦的一家儀表修理廠作了一年的徒工,然后回到蘇格蘭格拉斯哥打算開一家自己的修理店。盡管當時蘇格蘭還沒有類似的修理店,但是由于他沒有做夠要求的7年徒工,他的開店申請還是被格拉斯哥的錘業者行會(管理所有使用錘子的工匠)拒絕了。

    1757年,格拉斯哥大學的教授提供給瓦特一個機會,讓他在大學里開設了一間小修理店,這幫助瓦特走出了困境。其中的一位教授,物理學家與化學家約瑟夫·布萊克Joseph Black)更是成了瓦特的朋友與導師。

    1767年,瓦特與表妹瑪格麗特·米勒(Margaret Miller)結婚,此后他們共養育了5個孩子,其中有2個活到了成年。

    紀念活動

    瓦特死后安葬于家鄉漢茲沃斯的圣瑪麗教堂后的公墓。多年后教堂擴建,使得瓦特的墓地實際上處于新教堂的內部。教堂里并建有瓦特、博爾頓與默多克三人的紀念像。同時瓦特參加的月亮學社的紀念碑上也有瓦特與一臺蒸汽機雕繪。伯明翰 的一所學校以瓦特的名字命名。瓦特的眾多手稿還保存在伯明翰中心圖書館里,圖書館前至今還有瓦特的雕像。博爾頓的舊居現在是一個博物館,用以紀念他與瓦特在蒸汽機發明上的貢獻。

    蘇格蘭有一些學院也以瓦特的名字命名,比如知名的詹姆斯·瓦特學院James Watt College)。愛丁堡附近老牌的赫瑞-瓦特大學Heriot-Watt University),其前身就是建立與1821年的瓦特藝術學校”(Watt Institution and School of Arts)。

    在英國各地,有超過50條道路以瓦特的名字命名。在倫敦的西敏寺也建有瓦特紀念碑。

    瓦特被譽為人類歷史上最著名的發明家之一。在美國作家查爾斯·穆雷的《人類成就》(Human Accomplishment)一書中,他曾經做過一個調查,在歷史上最知名的229位發明家中,瓦特與愛迪生并列第一位。在1978年邁克爾·哈特發表了一篇引發熱烈討論的作品《人類歷史最有影響力的100人》中,瓦特因為發明蒸汽機而被列在第22位。為紀念瓦特的貢獻,國際單位制中的功率單位以瓦特命名。

     

    海因里?!數婪颉ず掌?/strong>(HZ)

    海因里希·魯道夫·赫茲(Heinrich Rudolf Hertz,1857年(丁巳年)222日-1894年(甲午年)11日),德國物理學家,于1888年首先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并對電磁學有很大的貢獻,故頻率的國際單位制單位赫茲以他的名字命名。

    科學研究

    1885年他獲得卡爾斯魯厄大學正教授資格,并在那里發現電磁波。1885年,吉爾大學準備晉升赫茲為副教授,但他不愿獲得一個純理論物理學家的職位。正在此時,卡爾斯魯厄工業大學準備給予赫茲物理學教授職位??紤]到該大學有較好的物理研究所,于是他便來到了卡爾斯魯厄大學。起初赫茲在卡爾斯魯厄感到有些孤獨,并對自己未來的研究沒有把握。但在隨后的時間里,赫茲完成了兩件大事。18867月,在經過三個月的求婚之后,赫茲與一位同事的女兒伊利莎白·多爾(Elisabeth Doll)完婚。隨后,赫茲著手并最終完成了那個給他帶來世界性聲譽的電磁波實驗。

    赫茲在柏林大學隨赫爾姆霍茲學物理時,受赫爾姆霍茲之鼓勵研究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當時德國物理界深信韋伯的電力與磁力可瞬時傳送的理論。因此赫茲就決定以實驗來證實韋伯與麥克斯韋理論誰的正確。依照麥克斯韋理論,電擾動能輻射電磁波。赫茲根據電容器經由電火花隙會產生振蕩原理,設計了一套電磁波發生器,赫茲將一感應線圈的兩端接于產生器二銅棒上。當感應線圈的電流突然中斷時,其感應高電壓使電火花隙之間產生火花。瞬間后,電荷便經由電火花隙在鋅板間振蕩,頻率高達數百萬周

    。由麥克斯韋理論,此火花應產生電磁波,于是赫茲設計了一簡單的檢波器來探測此電磁波。他將一小段導線彎成圓形,線的兩端點間留有小電火花隙。因電磁波應在此小線圈上產生感應電壓,而使電火花隙產生火花。所以他坐在一暗室內,檢波器距振蕩器10米遠,結果他發現檢波器的電火花隙間確有小火花產生。赫茲在暗室遠端的墻壁上覆有可反射電波的鋅板,入射波與反射波重疊應產生駐波,他也以檢波器在距振蕩器不同距離處偵測加以證實。赫茲先求出振蕩器的頻率,又以檢波器量得駐波的波長,二者乘積即電磁波的傳播速度。正如麥克斯韋預測的一樣。電磁波傳播的速度等于光速。1888年,赫茲的實驗成功了,而麥克斯韋理論也因此獲得了無上的光彩。赫茲在實驗時曾指出,電磁波可以被反射、折射和如同可見光、熱波一樣的被偏振。由他的振蕩器所發出的電磁波是平面偏振波,其電場平行于振蕩器的導線,而磁場垂直于電場,且兩者均垂直傳播方向。1889年在一次著名的演說中,赫茲明確的指出,光是一種電磁現象。第一次以電磁波傳遞訊息是1896年意大利的馬可尼開始的。1901年,馬可尼又成功的將訊號送到大西洋彼岸的美國。20世紀無線電通訊更有了異常驚人的發展。赫茲實驗不僅證實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更為無線電、電視和雷達的發展找到了途徑。隨著邁克爾遜在1881年進行的實驗和

    1887年的邁克爾遜-莫雷實驗推翻了光以太的存在,赫茲改寫了麥克斯韋方程組,將新的發現納入其中。通過實驗,他證明電信號象詹姆士·麥克斯韋和邁克爾·法拉第預言的那樣可以穿越空氣,這一理論是發明無線電的基礎。他注意到帶電物體當被紫外光照射時會很快失去它的電荷,發現了光電效應(后來由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給予解釋)。

    18881213日向柏林科學院作了題為《論電輻射》的報告,他以充分的實驗證據全面證實了電磁波和光波的同一性。他寫道:"我認為這些實驗有力地鏟除了對光、輻射熱和電磁波動之間的同一性的任何懷疑"。

    二、發現電子與原子的碰撞規律赫茲科學研究中最出色的工作是他與弗蘭克合作的著名實驗,通過這一實驗證明了當原子受到電子的沖擊激發而發射譜線時,所需要的能量是分立的。這一先驅性的工作,給玻爾的原子量子化模型以決定性的支持。因這一重要發現,赫茲與弗蘭克共獲1925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1] 

     

    庫侖(C)

    庫侖(Charles-Augustin de Coulomb 1736 --1806),漢語譯為:查利·奧古斯丁·庫侖。法國工程師、物理學家。1736614 日生于法國昂古萊姆。1806823日在巴黎逝世。

    個人生平

    庫侖曾就學于巴黎馬扎蘭學院和法蘭西學院,服過兵役。1774年當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1784年任供水委員會監督官,后任地圖委員會監督官。1802年,拿破侖任命他為教育委員會委員,1805年升任教育監督主任。

    1773年發表有關材料強度的論文,所提出的計算物體上應力和應變分布情況的方法沿用到現在,

    是結構工程的理論基礎。1777年開始研究靜電和磁力問題。當時法國科學院懸賞征求改良航海指南針中的磁針問題。庫侖認為磁針支架在軸上,必然會帶來摩擦,提出用細頭發絲或絲線懸掛磁針。研究中發現線扭轉時的扭力和針轉過的角度成比例關系,從而可利用這種裝置測出靜電力和磁力的大小,這導致他發明扭秤。他還根據絲線或金屬細絲扭轉時扭力和指針轉過的角度成正比,因而確立了彈性扭轉定律。他根據1779年對摩擦力進行分析,提出有關潤滑劑的科學理論,于1781年發現了摩擦力與壓力的關系,表述出摩擦定律、滾動定律和滑動定律。設計出水下作業法,類似現代的沉箱。1785~1789年,用扭秤測量靜電力和磁力,導出著名的庫侖定律。庫侖定律使電磁學的研究從定性進入定量階段,是電磁學史上一塊重要的里程碑。

    電磁學

    庫侖是最早研究電現象的科學家之一。他在1785年到1789年之間,通過精密的實驗對電荷間的作用力作了一系列的研究,連續在皇家科學院備忘錄中發表了很多相關的文章。他在1785年用扭秤推導出兩靜止電荷間相互作用力的定律(現稱庫侖定律)。他指出地磁場對磁鐵作用的力偶同偏差角的正弦成正比,建立了磁體在磁場中運動方程并根據振動周期求出磁矩。他在電磁學方面的主要著作有《電氣與磁性》7卷,17851789年出版。國際單位制中電荷[]的單位庫[]即以其姓氏命名。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1847211—19311018日),出生于美國俄亥俄州米蘭鎮,逝世于美國新澤西州西奧蘭治。發明家、企業家。

    愛迪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利用大量生產原則和電氣工程研究的實驗室來進行從事發明專利而對世界產生重大深遠影響的人。他發明的留聲機、電影攝影機、電燈對世界有極大影響。他一生的發明共有兩千多項,擁有專利一千多項。

    主要成就

    留聲機

    1877年,愛迪生 

    發現電話傳話器里的膜板隨著說話聲會引起振動的現象,便拿短針作了試驗,從中得到很大的啟發。說話的快慢高低能使短針產生相應的不同顫動。那么,反過來,這種顫動也一定能發出原先的說話聲音,于是他開始研究聲音重發的問題。

    815日,愛迪生讓助手按圖樣制出一臺由大圓筒、曲柄、受話機和膜板組成的怪機器,制成之后,愛迪生取出一張錫箔,卷在刻有螺旋槽紋的金屬圓筒上,讓針的一頭輕擦著錫箔轉動,另一頭和受話機連接,然后愛迪生搖動曲柄,對著受話機唱歌,之后把針又放回原處,再搖動曲柄,接著機器就回放出愛迪生的聲音。12月,愛迪生公開展示這臺錫箔筒式留聲機,轟動了全世界。

    電燈

    與人們通常的認識恰恰相反,最初電燈的發明者不是愛迪生,愛迪生是改進了電燈。早在1801年,英國一位名叫漢弗里·戴維的化學家就在實驗室中用鉑絲通電發光;1810年,他又發明了用兩根通電碳棒之間發生的電弧而照明的電燭,這算是是電燈的最早雛形。另一位英國電技工程師約瑟夫·斯旺經過近30年的研究,于187812月制成了以碳絲通電發光的真空燈泡。

    當年有關斯旺的電燈泡的報道給了愛迪生以很大啟發。187910月,愛迪生終于成功制成了以碳化纖維作為燈絲的白熾燈泡,稱之為碳化棉絲白熾燈,隨后大量投產,并成立公司設立發電站和輸電網等相應基礎設施,很快使電燈在美國被普遍使用。期間,他不斷改進技術,最終確定以鎢絲作為燈絲,稱之為鎢絲燈,并定型使用至今,愛迪生也由此成為公認的電燈發明者。

    電影方面

    活動電影攝影機

    1889年,愛迪生發明了一種活動電影攝影機,這種攝影機用一個尖形齒輪來帶動19毫米寬的沒打孔的膠帶,在棘輪的控制下,帶動膠帶間歇移動,同時打孔。這種攝影機由電機驅動,遮光器軸與一臺留聲機連動,攝影機運轉時留聲機便將聲音記錄下來,并且可以連續拍攝圖像。

    活動電影放映機

    1891年,愛迪生發明了活動電影放映機,是早期電影顯示設備,引入了電影放映的基本方法,通過在光源前使用發動機來高速轉動帶有連續圖片的電影膠片條,從而產生活動的錯覺,光源將膠片上的圖片投射到銀幕。

    有聲電影

    1910年,愛迪生發明了一部由留聲機和攝影機組合而成的電影攝影機,在電機能量下,攝影機的遮光曲軸與留聲機連動,攝影機運轉時留聲機就能夠記錄下聲音。放映時,留聲機就隨畫面同步運轉,使得聲音和圖像實現同時出現。

    收縮更多
    銷售熱線:027-61903638 傳真:027-61909126 湖北省武漢東湖開發區光谷大道303光谷芯中心 QQ:3173906661

    展開更多


    銷售熱線:027-61903638 傳真:027-61909126 湖北省武漢東湖開發區光谷大道303光谷芯中心403棟 QQ:3173906661
    鄂ICP備15013614號